小習慣,大改變
前段時間陳明星總助早會時介紹了一個好平臺叫———樊登讀書,下班
時坐上公司廠車,心想與其花費30分鐘時間在車上漫無目的翻閱手機新聞、或是查看一些雜亂無聊的抖音,不如下載樊登讀書APP聽聽,初期是有贈送閱讀的一些經典文章,于是乎就點開來帶著耳機試聽了一下,解讀老師那富有磁性的聲音真的很好聽,整個聽讀過程都很富有情感,每篇文章都很有哲理,其中《掌控習慣》一書就頗有感想,現在就一起分享給大家
一、小習慣,大改變
1. 微習慣的驚人力量
人們很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性時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進行微小改進的價值。我們常常說服自己,大規模的成功需要大規模的行動。無論是減肥、創業、寫書、贏得冠軍,還是其他任何目標,我們都會給自己施加壓力,讓自己努力做出一些驚天動地的改進。
與此同時,改進1%似乎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來,它可能更有意義。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點小小的改進就能帶來驚人的不同。
習慣是自我提高的復利。你習慣的效果會隨著你不斷地重復而倍增。在短短的一兩天時間內,你覺不出任何的不同;但是在數月和數年后,你會發現它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只有當那個時候,你才會發現,好習慣的價值之高和壞習慣的代價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2. 為什么難以養成好習慣
盡管我們深知良好習慣能帶來驚人的好處,但我們卻仍然難以持之以恒。一個核心的原因在于,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好習慣帶來的好處太難以覺察了。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有相當長時間感受不到它的影響,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臨界點,才能跨入新境界。我們期望日新月異,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讓我們感到沮喪的是,在最初的幾天,甚至是幾個月內,任何明顯的變化幾乎都看不到,這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在白費功夫。
這是任何復利進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結果總是姍姍來遲。
另一個造成習慣難以改變的重大原因是,我們以錯誤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習慣。許多人開始改變他們的習慣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培養基于身份的習慣。
想象一下兩個人拒絕吸煙的情形。當有人遞上一根煙時,甲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煙?!边@話聽起來的確是在拒絕,但它暗示著:我仍舊是個吸煙者,只不過正在努力讓自己有所不同。而乙則一口回絕:“不,謝謝,我不抽煙?!边@個回答則表明了這個人的身份轉變。吸煙只是他們過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現在的生活,他們不再自認為是煙民了。
每個行動體系背后都有一套信仰體系,與身份不相符的行為不會持久。如果你從未改變支配著你以往行為的潛在信念,你很難改變你的習慣。
習慣是體現身份的方式。如果你每天鋪床,你體現著一個有條理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要訓練,你體現著運動員的身份。一種行為重復的次數越多,與之相關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強化。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良好習慣能夠給我們帶來驚人轉變的原因。
3. 習慣養成的原理
習慣是重復了足夠多的次數后,變得自動化的行為。養成習慣的過程可以分為簡單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
首先是提示,提示觸發你的大腦啟動某種行為舉止。我們的祖先會特別留意那些表明重要生活基本物資所在的線索,比如食物、水和異性。而今天,我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金錢、名譽、地位、認可、贊同或個人滿足感等回報的線索。這些線索是我們接近最終獎勵的第一個跡象,它會自然導致人們滋生渴求。
其次,渴求是每個習慣背后的動力。我們渴求的不是習慣本身,而是它帶來的狀態變化。比如,煙民不是希望吸煙,而是吸煙帶來的解脫感。每一種渴求都與改變你內在狀態的強烈愿望有關聯。
第三步是反應。反應是你思想上或行動上的實際習慣。反應發生與否取決于你有多大的動力,以及所需要采取行動的難易程度。只有當你有能力的時候,習慣才會出現。
最后,反應會帶來回報。獲得獎勵是每個習慣的最終目標。我們追求獎勵的目的,一是滿足我們的需求,二是它們對我們有益處。獎勵的目的是滿足渴求,比如食物和水為我們提供生存所需能量。其次,獎勵教會我們哪些行為值得記住并能應用于未來。
這四個步驟一起形成了一個神經反饋回路——提示、渴求、反應、獎勵,如此反復,最終讓你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由此構成完整的習慣循環。
行為轉變的四大定律,就是將習慣形成的每一個步驟,轉化為一個實用的框架。借助它,我們可以設計好習慣,并消除壞習慣。
二、第一定律——讓它顯而易見
1. 寫下執行意圖
2001年,英國研究員把248人分為三組,打算用兩周時間培養他們更好的健身習慣。第一組是對照組,他們只需要跟蹤觀察自己的健身活動頻率。第二組不僅需要跟蹤觀察自己的健身頻率,還要閱讀關于鍛煉有益處的材料。第三組除了要閱讀材料外,他們還需要定制下一周的健身計劃。結果顯示,35%~38%的第一和第二組人,每周都至少鍛煉了一次,而第三組中高達91%的人每周至少鍛煉一次。
很多人會告訴自己,要吃得更健康,但我們從來沒有明確說出在何時何地會采取這些行動。我們只是任其自然,希望我們會“記得去做”。
因此,我們需要創立明確的執行意圖,即“當X情況出現時,我將執行Y反應”。這樣做,可以明確你想要什么并且具體化你的實現路徑。
2. 習慣疊加
當培養新習慣時,你可以充分利用行為的關聯性。建立新習慣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確定你已有的習慣,然后把你的新行為疊加在上面。
這是執行意圖的一種特殊形式。與其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培養新習慣,不如將它與當前的習慣整合。習慣疊加的公式是:
當[當前習慣]之后,我將[新習慣]
例如,每天早上我倒完咖啡后,我會沉思1分鐘;脫下上班穿的鞋后,我會立即換上我的運動裝。
關鍵是,要把你想要的行為和你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關聯起來。習慣疊加讓你創建一套簡單的規則來指導你未來的行為,給予你想達成的好習慣一個有保障的提示音。
3. 改變環境
人們做出選擇不是因為它們是什么,而是因為它們在那里。如果你走進廚房,看見一盤餅干,即使你不餓,也會不由自主地拿起來吃。
環境是塑造人類行為的無形之手。你的習慣會根據你所在的房間和你面前的提示而改變。在人類的所有感覺器官中,能力最強大的是視覺。人體的大約1100萬個感覺接收器中,大約1000萬個是專門用于視覺的。
每個習慣都是由提示引發的,我們更有可能注意到顯眼的提示。創造鮮明的視覺提示會把你的注意力引向你想要的舉動。如果你想讓習慣成為你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先讓提示成為你生活中的重要一員。比如,想記得每天晚上吃藥,就把藥瓶直接放在浴室靠近水的臺面上;想增加練習吉他的次數,就把吉他放在客廳的中央。
同理,如果你想戒掉一個壞習慣,那么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接觸引起它的提示。如果你一直無法投入工作,那就試著把手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如果你買了太多的電子產品,那就別再閱讀涉及最新科技產品的文章。
三、第二定律——讓它不可抗拒
所有動物的大腦都預先載入了某些行為規則,這導致一些壞習慣對我們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比如在飲食方面,人類有著天生的弱點。對于人類而言,高鹽、高糖、高脂肪含量的垃圾食品就很容易使我們的獎勵體系陷入癲狂狀態。但早在遠古時期,在野外狩獵的人類常常食不果腹。為了生存,他們的大腦逐漸進化到了高度重視鹽、糖、脂肪食物的程度。因為這類食物的熱量通常很高,當人們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時,盡量多吃自然是最佳的生存策略。然而,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食物相對充足得多的時代??晌覀兊拇竽X仍然渴求高熱量食物,即使它們已經對我們的健康不利。
因此,我們需要利用這些難以抗拒的誘惑,讓好習慣也變得誘人起來。
1. 喜好綁定
一位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生酷愛奈飛公司制作的影視劇,但他也知道應該增加鍛煉身體的次數。于是他利用掌握的工程技能,改寫了健身腳踏車的程序,把它連接到了筆記本電腦和電視上,又編寫了一個程序:只有他以特定的速度蹬腳踏車時,奈飛的節目才能播放。
綁定喜好的原理,就是把你需要做、卻又有一定難度的低頻動作,與愿意做又期待做的高頻動作,牢牢綁定在一起。借此,讓需要做的事也變得有誘惑力。
綁定喜好的方式還可以與習慣疊加的方式并行運用,即:
①繼[當前習慣]之后,我將[需要養成的習慣]
②繼[需要養成的習慣]之后,我將[我想要的習慣]
比如,你特別想查看社交網絡上的內容,但是你需要做更多的鍛煉:
①在我掏出手機后,我需要做十次立臥撐跳;
②在我做完這十個動作后,我可以查看朋友圈里的動態。
此外,如果你能學會將高難度的習慣與積極的內心體驗聯系起來,你就能使它們也具備吸引力。有時候,你只需要稍微改變一下心態,就能獲得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比如,你要打電話給潛在客戶以提高銷售業績?,F在,試著把“要”這個詞換成“想”,你就從視這些行為為負擔轉變為視它們為機遇。
重建你的習慣,突出它們的益處,而非不足。這種方式可以改變你的思維,并讓那些不情不愿的行為變得更有吸引力。
2. 消除壞習慣的根源
養成好習慣的方法是讓它變得有吸引力,反之,戒掉壞習慣的有力手段,就是讓它失去吸引力。
吸煙是最難以舍棄的壞習慣之一。但著名的暢銷書《這書能讓你戒煙》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戒煙策略。它反復強調:吸煙不能帶給你更多的社交,沒有香煙你一樣可以完成社交。吸煙也不能舒緩壓力,相反它會破壞你的神經。戒煙沒有絲毫的損失。相反,戒煙能夠在健康、精力、金錢等方面帶給你巨大的獲益。
這樣一來,吸煙似乎成了最荒謬的事情。如果你不再期待壞習慣給你帶來任何好處,你就沒有理由繼續它。
四、第三定律——讓它簡便易行
1. 最省力法則
精力是寶貴的,而大腦的設定就是盡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類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則。在我們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動中,最終被選擇的行動一定是能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價值的那一個。任何占據生活大部分時間的行為,它們都是簡單易行、不需要大的激勵的,比如玩手機、看電視、吃零食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習慣都妨礙著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因為實際上,習慣本身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習慣帶來的結果。健身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健美的身材;冥想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平靜。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讓習慣變得簡單至極。只有這樣,即使我們不喜歡它,也會堅持做下去。
為了提高收稅率,英國政府放棄了之前讓在線報稅的納稅人跳轉頁面去下載表格的做法,而是直接提供了表格的鏈接,讓納稅人可以直接下載。此舉讓納稅申報響應率從19.2%提高到了23.4%。這幾個百分點的上升,意味著百萬稅收的差額。
當你開始為夢想做出改變時,你會抑制不住地異常興奮,將計劃制定得太有雄心壯志,導致貪多嚼不爛。對抗這種狀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兩分鐘規則。即當你開始培養一種新習慣時,它所用時間不應該超過兩分鐘。
任何習慣都可以濃縮為兩分鐘的版本:每晚睡前閱讀可以變成“讀一頁”,做30分鐘的瑜伽可以變成“拿出我的瑜伽墊”,復習功課可以變成“打開我的筆記”。
一個新習慣不應該讓人覺得是個挑戰。不要指望從一開始就培養一種精美的習慣,要腳踏實地地連續做一些簡單的事。你必須先標準化,然后才能優化。
2. 讓壞習慣難以施行
有時候,成功不是簡單地讓好習慣簡便易行,更重要的是讓壞習慣難以延續。
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許諾出版社要寫完一本書,但是交稿日期臨近,他卻因為社交等活動,導致只字未動。出版商無可奈何,只好重新設定了截止日期,要求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交稿。雨果為了克服他的拖延癥,把所有的衣服都鎖在了箱子里,除了一條大披肩,他沒有任何衣服可穿,只能在房間里奮筆疾書。幾個月后,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于交稿日的前兩周提前出版。
破除壞習慣的最好方式是讓它變得不切實際。不斷提高執行難度,直到它令你心灰意懶。
五、第四定律——讓它令人愉悅
人類一度長期活在需要即時回報的環境中。在原始時代,人人都提心吊膽地想著能在哪里過夜、怎樣設法躲開猛獸,或是下一餐該怎么解決。面對無法預見的各種威脅,重視即時滿足、活在當下才是基本的生存準則。在需要即時回報的環境中生活了成千上萬年后,我們的大腦進化為偏愛快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
直到最近幾個世紀,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延遲回報的選擇。比如今天開始鍛煉,也許直到明年才會瘦下來,而這期間要忍受很長一段時間的辛苦付出。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明知吸煙會增加肺癌的風險還是會吸煙,明知道大吃大喝不健康卻仍停不下來嘴的原因。
因此,在培養那些帶來延遲滿足的好習慣時,我們可以添加一些即時快樂;而在戒除壞習慣時,添上一些即時痛苦。
1.習慣跟蹤法
加拿大阿伯茨福德的一家銀行曾雇傭了一名23歲的股票經紀人。作為業務新手的他業績驚人,在18個月內給公司帶來了價值500萬美元的收益。他的秘訣在于他有一個簡單的日常習慣:他每打一個推銷電話,就從一個裝滿了曲別針的罐子里拿一枚曲別針,放在另一個空罐子里。然后一直打電話,直到所有的曲別針都轉移到另一個罐子里。
這種“曲別針”策略就是借助視覺度量,讓自己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樣做的結果是,它們強化著你的行為,并為任何活動都增加一些即時滿足感。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拿一份日歷,劃掉你例行公事的每一天。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那本日歷會記錄下你習慣養成的軌跡。
不過,追蹤某一特定行為的做法也有不良的影響,因為我們過于專注于數字的變化,從而忘記了我們這樣做的本意。度量只是在引導你并輔助大局時才有積極作用,它不應該成為主角讓你疲于奔命。
2. 找到問責伙伴,建立習慣契約
無論什么行為,它引發即時痛苦體驗的時間越快,它發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你想戒掉不良習慣并避免不健康行為,那就給這類行為添加即時成本,且懲罰的強度必須與它試圖糾正的行為的相對強度相匹配。比如,要想有成效,拖延的代價必須大于立即行動的代價;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懶惰的代價必須大于健身的代價。
我們可以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創建一個習慣契約。你要借此契約,聲明自己對某一個特定習慣的承諾,如果自己違背了諾言,將會受到相應的責罰。然后,找到一兩個人作為問責的伙伴,請他們來見證并監督。
要使不良習慣令人厭惡,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在這些動作剛一冒頭時,就讓它們帶來痛苦,而訂立習慣契約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因為我們期待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在意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就是為什么找一個責任心強的問責伙伴,或者訂立習慣契約奏效的原因。
結 語
欲望負責點火,快樂保持烈火持續燃燒。想要和喜歡,是行為的兩大驅動力??鞓泛蜐M足這兩種美好感覺,能夠給予行為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你的成就感永不間斷。只要你一刻不停,堅持下去,你將難以想象自己能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微習慣的力量,用微小的改變,獲得顯著的效果。
微信公眾號